合作学习,是现代化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无论是师生互动,还是学生间合作交流,都会促进课堂氛围的开放,产生更多的探究行为。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,在数学学习上也有不同的缺陷。让具有差异的小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,有利于学生互通有无,实现共同进步。因此,加强合作交流活动的开展,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纠正错误,加强体验,更有利于小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。
在课堂上,经常可以看到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,但是、仔细观察,却发现: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,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,共同任务的分工与个人责任,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,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,并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,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。这种合作看起来轰轰烈烈,其实没有成效。那么,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?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。
1、加强自主学习,为合作奠基
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学习,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做基础,合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。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,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自主学习的基础作用,在课堂中直接提出问题或以活动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,结果,一些学生在探究中不知道如何参与,从而影响了合作的效率。其实,自主学习是合作的基础和保障。要让学生更好地合作,首先得组织学生自主学习。否则,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难以把握基本的概念,公式的应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。
在数学教学实践中,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,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去阅读教材,而要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带领学生完成,且要以课前检测题来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。同时,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规律和奥秘,根据知识内容,指导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,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,培养学生归纳、比较、分析、综合、抽象、概括等数学能力,让学生真正会学,才能达到自主学习。在自主学习中,要发挥好小组的作用,引导组长带领小组学生自主学习。
2、提出探究问题,组织学生合作学习
课前的自主学习,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, 进入课堂后,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入新的新课学习,结合教学目标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谈论。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合作,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有序的讨论、合作实践、合作操作,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诱导,解难释疑,把握导航,及时进行调控,使各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,互相启发、互相帮助,共同解决问题。在讨论中学生合作的意识增强了,开放了学生思维,迸发出创新的火花。
3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
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老师曾说: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受益终身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,要让学生养成如下习惯: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,以避免“人云亦云”,盲目从众。因此,在合作交流之前,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,或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,然后再互相交流。二是积极参与、踊跃发言的习惯。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、和谐、宽松、自由的学习氛围,尊重学生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。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,虚心向别人学习,倾听别人的意见,既是对别人的尊重,同时,还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加完善。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,尊重他人,建立平等、民主的意识,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。
4、教师积极参与,掌控合作学习
新课程倡导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双主体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,共同发展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,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,同学生一起交流,同学生一起讨论,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、鼓舞。”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,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,允许学生争辩,允许学生质疑,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,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,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,不能以“传授者”的身份自居,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的身份,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。
5、注重全班交流评价,提高合作质量
Copyright © 2017 英语文化交流 All Rights Reserved.